习近平与宁夏的故事

  新华网 程瑶

  【学习进行时】习近平总书记8日赴宁夏考察调研。从昔日的苦瘠之地到今天的塞上江南,宁夏的发展是习近平始终的牵挂。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带您回顾习近平与宁夏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8日赴宁夏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先后来到吴忠市红寺堡镇弘德村、黄河吴忠市城区段、金星镇金花园社区,了解当地推进脱贫攻坚、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促进民族团结等情况。这是2020年全国两会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的首次地方考察。

  从公开报道中,习近平与宁夏的故事要追溯到1997年。那一年4月,作为福建省委副书记、同时也是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第一次来到宁夏。此后,他一直关注、牵挂着这片土地,2008年和2016年,他又两次来宁夏考察调研。

  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习近平对宁夏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你常洗澡吗?”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来到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看望父老乡亲,实地考察精准扶贫情况。

  在考察中,除了察看屋内陈设外,习近平尤其留意村民家的淋浴设施。听说安了太阳能热水器,习近平说“挺好”,关心地问家里的小男孩:“你常洗澡吗?”

  习近平为何对洗澡这件事这么挂心?这个问题其实有来由。1997年第一次来宁夏,习近平就为西海固地区的贫困状况所震撼。回忆当时的情况,习近平说,老百姓用水很困难,也洗不上澡。

  洗澡问题本质上就是用水问题。对于曾经非常干旱的西海固来说,解决用水问题不仅是解决基本的民生需求,也事关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

  1997年,习近平对口帮扶宁夏脱贫攻坚的一个重点就是水。他抓井窖工程,解决群众生活用水问题;鼓励小圆井抽水灌溉,解决产业用水问题……

  水不仅种活了庄稼,也浇灌着脱贫致富的希望。如今的西海固,正如总书记期望的那样,逐渐由“干沙滩”变成“金沙滩”。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杨岭村位于曾经“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腹地,山大沟深、产业滞后等因素制约着当地群众脱贫的步伐。

  这些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村子的水、电、路、产业发展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对贫困户实施人均发展一亩粮、一亩菜、一头牛的帮扶措施,使贫困户收入越来越有保障。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2016年在宁夏考察时,习近平强调。一句“根本出路”,凸显了产业扶贫的重要性。

  走好这条“根本出路”,习近平在1997年对口帮扶宁夏脱贫攻坚时就已经开了个好头。当时,他着力发展洋芋马铃薯生产,加工成饲料卖给东部一些地方用来饲养鳗鱼。这一项当时就带动人均增收一二百元。

  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如今,有产业联合党支部一头对接农户,一头对接企业,也有企业为农户做好技术保障、打开市场销路,发展产业已经成为西海固的脱贫“利器”。

  “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1997年7月15日,“闽宁村”在一片戈壁上破土动工。“闽宁”,是习近平为永宁县的生态移民点取的名字,也是“闽宁协作”开花结果的一个见证。

  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直接组织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

  抓井窖工程、发展产业就是当时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抓的重点。另外一个大动作,是实施了“移民吊庄”工程,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那些地方的群众搬迁到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建起了闽宁村。

  正如总书记所说,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自闽宁村正式奠基至今二十多年,当初荒芜的戈壁变成了接纳6万多生态移民的闽宁镇,水电路衣食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闽宁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3500元以上。

  闽宁镇成为我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范例。2016年在宁夏考察时习近平称赞道,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必须长期坚持下去”